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爱配配资,一个显著变化引起国内外军事观察家的注意:传统的大口径身管火炮方队没有出现。
这是中国陆军火力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信号——解放军陆军正在从传统的“火力覆盖”模式向“精确打击”模式转型。
阅兵式可是个能好好展示国家军事力量和未来军事发展方向的大场合呢。就说93年那次阅兵吧,总共有27个装备方队在阅兵式上亮相接受检阅哟。这些方队包含的类别可多啦,有搞地面突击的,有负责防空反导的,有执行海上攻击任务的,还有承担战略打击任务的,各种不同模块都有呢。
而且呀,那次阅兵可新奇了,好多新型装备都是头一遭出现在大家眼前。就比如说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还有东风 - 26中远程弹道导弹,都是借着那次阅兵才让大伙开了眼界。但令人意外的是,曾经作为陆军火力骨干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等身管火炮系统却没有出现在长安街上。
这一缺席与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爱配配资,PLZ-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作为炮兵装备的代表盛大亮相,展现出中国陆军传统炮兵的强大实力。
身管火炮的缺席并不意味着“战争之王”失去了价值。相反,这揭示了解放军陆军火力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精准化蜕变。
传统身管火炮强调面积压制和火力覆盖,需要大规模弹药投送,对后勤依赖大且可能造成较多附带损伤。而新型火力打击体系追求的是“点穴式”摧毁和精确毁伤。
2015年阅兵中展示的箱式火箭炮系统已经能够搭载不同口径的火箭弹和战术导弹,实现远近结合的精确打击能力。这些系统通常配备有精确制导弹药,打击精度可达米级。
现代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更加注重精确打击和快速反应。特别是在台海等特定战略方向爱配配资,需要精准、高效、低附带损伤的杀伤能力,而非传统的面积覆盖。
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技术、无人机技术的成熟为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无人机可为火炮提供实时侦察和目标指示,这能让打击变得又快又准,效果提升特别明显。
现在打仗啊,可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整套作战系统和另一整套作战系统之间的较量”。身管火炮呢,也慢慢成了更大作战网络里的一份子,它主要是在这个体系里发挥火力输出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独拿出来显摆自己的本事。陆军正在构建集侦察、指挥、控制、打击、评估于一体的“火力网”。
未来展望,智能化与无人化成为新方向。身管火炮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与无人机、无人战车等装备的深度融合,实现“有人指挥、无人操作”的作战模式。
新概念火炮技术如电磁轨道炮、高超音速炮弹等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代表了远程精确打击的潜在发展方向。
火箭炮与身管火炮的界限逐渐模糊,多功能发射平台成为发展趋势。一个平台可能同时承担传统火炮、火箭炮甚至导弹的发射任务。
09年阅兵中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轰鸣声犹在耳畔,而93阅兵时它们已悄然隐身。这种“缺席”背后,是中国陆军火力打击理念的质的飞跃——从追求“火力覆盖”到注重“精确点穴”,从独立兵种作战到融入联合体系。
火箭炮与导弹组成的远程精确打击体系正在重塑战场规则。当未来战争来临,不会再有万炮齐发的壮观场面,只有指挥中心内闪烁的屏幕和数百公里外一击必中的精准绝杀。
战争之王没有退场,它只是换上了新装,变得更加精准、聪明且致命。
创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